WE评丨寻找胡鑫宇,我们在寻找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3-02-02 03:00:49阅读:813

失踪106天后,胡鑫宇以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出现,成为春节后第一个引爆网络舆论的事件。几个月来,人们对胡鑫宇的下落十分关注,甚至形成“全民网络破案”现象。为何一个远方县城里的“陌生人”,能够在公共舆论场引发如此大规模关注?

胡鑫宇失踪以来,这位“凭空消失”的少年一直牵动人心。起初只是铅山县城里的人在买菜、买饲料时讨论,而后几经网络发酵成为社会普遍的“牵肠挂肚”。胡鑫宇身在何方,是否遭遇不测,有何难言之隐,一个个待解的问题不免令事件疑窦丛生。

1月28日,有人在河口镇金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。次日,公安机关经对死者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,确定死者系胡鑫宇。人找到了,案情却更加扑朔迷离。发现遗体的地点,是案发第一现场吗?与学校仅一墙之隔,为什么到现在才找到?究竟是此前搜寻擦身而过,还是案件另有曲折?可以说,“寻找胡鑫宇”已经从“找人”演变为“找真相”,想必在得到一个满意答复前,还将一直“找”下去。

寻找胡鑫宇,找的是生命尊严。胡鑫宇同你我一样,是一个普通人,如果没有意外降临,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出现在新闻中。人们之所以关注他的安危,是出于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消失于无形的恐惧与担忧,这是一种物伤其类的本能。人们期盼他仍有一线生机,悬念终结时又希望能够查明真相,以事实带来的或警示或呵护,让其他普通人免于陷入穷途末路。

寻找胡鑫宇,找的是校园安全。一个15岁少年的骤然离世,不应被视为个体悲剧,而应以此为鉴探讨其背后的复杂因素。近年来已有多起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,他们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共同关怀下,本该是最安全的群体,却消失于迷雾重重之中。尽管胡鑫宇死因尚未查明,但课本上写下的那句“如果我不活了,将会变得怎么样?”成为现实,无疑是令人痛心的。我们对胡鑫宇案的关注与讨论,也是希望能够从人身安全、心理健康两个方面,将未成年人保护的篱笆扎紧扎牢。

寻找胡鑫宇,找的是政府公信力。不得不承认,案件发生以来,舆情应对的表现值得商榷。1月7日发布的通报和公开信虽然内容详实,但距离失踪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时间。1月29日的通报仅将尸体发现地写为“金鸡山”而未提“粮仓”,又触发了新的舆情危机。三天过去,被引爆的网络关注度制造出一个巨大的信息需求,如同一扇轰然打开的大门,而权威渠道并未再提供更多信息。人们提出的种种困惑和质疑,正是相关部门需要回答的。如何与公众的及时、高效沟通,是权威部门一项必修课,应该受到高度重视。

权威信息的缺位,为各种各样的猜想、臆想甚至是谣言巨大的生存空间。从“李昌钰说胡鑫宇因集体作案遇害”到“化粪池发现碎骨”,从“被化学老师用药水化掉”到“被人带进医院割去器官后抛尸河内”等等,既伤害了家属本已破碎的心,消费了人们善意的关注,更干扰了事件了调查进展。

无论如何,全网汹涌的舆论关注,归根结底是集体对微小个体生命的最高尊重,对公平正义的追问探寻。那些出于关心的分析、质疑和监督,让舆论持续发酵,推动警方加紧调查案情真相,推动社会讨论可能存在的漏洞。一条年轻的生命,不该无缘无故消逝;关于事实的追问,理应得到妥善回应。希望这种集体的善意,能够早日换来真相大白。(完)

排行榜